• 湖南新宁胭脂氹康复村,驻村五十年的医生唐中和使用的老旧听诊器和医药箱。这个村不通路,不通电,每次进村他就是背着这套行头,村里9个老人的口粮也靠他运去。2012年唐中和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。

  • 湖南新宁胭脂氹康复村,驻村五十年的医生唐中和使用的老旧听诊器和医药箱。这个村不通路,不通电,每次进村他就是背着这套行头,村里9个老人的口粮也靠他运去。2012年唐中和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。

  • 腿部残疾行走不便,是上世纪麻风患者和康复者的常态。那个年代木工盛行,病人中也有不少木匠,于是有了各式自制的手杖、拐杖

  • 2000年以后,针对使用者取模定制,材质是树脂制成的假肢逐渐普及(右一)。减轻了重量的同时,最重要是完全适应残端形态,不会磨损,避免溃疡发生。

  • 第一代具备接受腔的腿部形态的假肢,由木匠或病友们自发成立的假肢小组制作而来。外腔由木头或铁皮塑形,内部填充海绵增加舒适性,顶部加装皮带固定。

  • 第一代具备接受腔的腿部形态的假肢,由木匠或病友们自发成立的假肢小组制作而来。外腔由木头或铁皮塑形,内部填充海绵,顶部加装皮带固定。

  • 60-90年代的各式假肢,由病友自制。最初仅为一根木柱子,残肢放在上端帮助移动,其中一根的支撑台上还垫了海绵垫,增加舒适性。

  • 70年代,因为社会上的假肢厂拒绝为麻风病人或康复者制作假肢,来自顺德马洲医院的几位病友组成了自己的假肢小组,直到90年代才解散,一共为病友制作了3000多条假肢。那个年代他们用算盘计算尺寸,用铁皮制作外腔,这个本子则记录了1994年期间的制作记录。